
徐琳主持讲座
讲座从“为什么去火星?”“怎么飞到火星”“天问一号环绕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分系统(即环绕器GNC分系统)”和“未来行星探测的展望” 四个方面展开,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要意义。
“去火星是一项必要的科研探索,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。”朱庆华博士表示,中国是国际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,是国际首个一次探测就实现了“绕、落、巡”三大目标的国家。我国凭借天问一号项目的成功,在大国博弈中手握有力筹码。

朱庆华博士作演讲
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、着陆器和巡视器三部分组成。其中,环绕器GNC分系统由研究员朱庆华带领其团队研制。今年6月,我国国家航天局公布,本次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实现了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;首次实现了星际飞行;首次实现了地外行星软着陆;首次实现了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;首次实现了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以及首次获取了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共“六个首次”。
讲座中,朱庆华博士用大量图文和公式为大家讲解地火转移、在轨飞行、修正偏差、制动捕获等过程背后的科学原理。他表示:“科学家研究数据与理论,而工程师是将理论投入实际工程问题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圆满完成,而下一步便是交由科学家研究火星上的相关数据,科学与工程相互渗透,螺旋发展。”为实现这“六个首次”,朱庆华团队迎难而上,砥砺奋进,提出无数个方案,不断计算、论证与测试,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关。
精彩的讲座内容让同学们受益匪浅,他们积极地提出关于火星探测的相关疑问,朱庆华博士一一耐心解答。
现场问答
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,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强大引擎。嫦娥奔月,天问奔火,科学家与工程师们薪火相传,肩负祖国的重托,接续科学的求索。希望大家探索未知、敢于创新、敢于研究,尽自己的所能,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,加快建设航天强国,助力强国梦、复兴梦。
此次讲座,朱庆华博士用丰富的视频和照片为我们还原了“天问一号”的火星之旅,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国家在航天方面的成就,也以实际行动传承了航天精神。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将不断提升育人水平,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奋斗。